沃德檢測(廣東)有限公司
地址:廣東省東莞市松山湖園區工業北路6號6棟102室、201室
電話:0769-22891258
傳真:0769-22891235
郵箱:service.vip@www.my201.cn
網址:www.www.my201.cn &
www.worldtest.com.cn
近些年來,隨著工業4.0和中國制造2025的相繼提出,發展核心技術能力,提高全社會的自動化水平已經成為國民經濟的重中之重,其中機器人作為高精尖技術的代表,已經越來越受到國家和社會各行各業的重視。但是,根據約翰遜的變化-失誤的事故致因理論,任何新產品的產生,必然會給使用者、維護者帶來一定的安全風險。如果這些風險不能被準確的識別、控制,就可能會導致大量的人身安全事故和產品召回,影響企業的發展。
下表是對主要市場產品責任的介紹:
表1 主要市場的產品責任
市場 |
法律 |
產品責任 |
主要內容 |
中國市場 |
《產品質量法》 |
無過錯責任 |
因產品存在缺陷造成人身、產品以外的其他財產(以下簡稱他人財產)損害的,生產者應當承擔賠償責任。 生產者能夠證明有下列情形之一的,不承擔賠償責任: (一)未將產品投入流通的; (二)產品投入流通時,引起損害的缺陷尚不存在的; (三)將產品投入流通時的科學技術水平尚不能發現缺陷的存在的。 |
歐洲市場 |
《產品責任指令》 |
嚴格責任 |
“生產者應對其產品缺陷造成的損害負責。” 該指令從維護消費者利益的宗旨出發,明確規定生產者應對產品缺陷致損承擔嚴格責任,不僅免除了受害者證明加害人過失的舉證義務,而且不允許加害人以自己已盡注意義務進行抗辯。 |
美國市場 |
《侵權行為重述》 |
嚴格責任 |
只要產品存在缺陷,并對使用者和消費者導致了人身或財產損失,產品生產者、銷售者需要承擔責任。 |
對機器人而言,如何才能減少企業的產品責任,盡量提高的產品的安全性,尊重和保護使用者、操作者的人身安全呢?這是一個系統工程,需要在機器人全壽命周期各個階段都要執行相應的活動。其中風險分析作為非常關鍵的一步,是提高機器人安全性的源頭。本文將詳細介紹風險分析的概念、基本過程,為機器人的設計者提供指導。
1、風險分析的注意事項
在開始介紹之前,需要首先明確下幾個概念:
a) 機器人的安全性,對象僅針對人,不考慮對動物的傷害、環境和財產損失;
b)風險分析不可能全部識別出全部風險,安全永遠是一個相對的概念,即是只能將風險控制到社會可接受的范圍內;
c)風險分析不是不計成本的,任何安全措施的增加,都要考慮到成本和收益之間的平衡。
d)選擇風險分析的方法以公司實際情況而定,選擇方法比方法本身重要。
2、風險分析的時機
風險分析應盡可能在機器人設計的早期階段執行。產品一旦定型或已經投入現場使用之后,如果通過分析發現需要整改的隱患。一是改動牽涉面比較多,包括設計、生產、安裝以及與客戶的協調等,二是帶來的成本也會比較大。
另外,如果機器人在使用過程中存在變更,也應針對變更進行風險分析。據相關數據統計,由于變更引入的風險占到整體的21%。
3、 風險分析的基本過程
通常情況下,機器人的風險分析包括確定使用的限制、識別隱患以及相關的隱患情景、評價隱患相關的風險,決定隱患需要降低的需求、通過保護措施,消除隱患或減少風險、對保護措施的效果進行評估,判斷風險是否已被充分的控制。
基本的過程如下圖所示:
圖1 風險分析的基本過程
1) 確定機器人的限制
任何分析都有一定的前提和限制,這些限制在分析前需要先列出來,在分析過程中需要作為分析的界限。常見的限制有:
a) 使用的限制,例如使用者的操作方式、性別、年齡、培訓、經驗等方面;
b) 空間限制,例如供電接口、使用和維護人員預留空間、移動的區間、人機接口等;
c) 時間限制,例如壽命的限制、推薦的服務間隔等;
d) 其他限制,例如使用環境、處理的材料特性等。
2) 風險可接受準則的確定
分析人員在分析之前應根據行業標準、法律法規和企業實際情況,確定風險可接受的準則,這些準則將在分析中指導分析人員哪些風險是可接受的,哪些必須要進行控制。確定風險可接受準則時,常用的模型是ALARP(As Low As Practical),也叫胡蘿卜法則。
圖2 ALARP準則
3) 隱患識別
在該步驟中,分析人員應集合公司各方面的專業人員,集思廣益對機器人在壽命周期內可能存在的機械、電氣、熱、噪聲、振動、輻射、材料物質、人機工程學以及環境相關的隱患進行分析,主要的人員應包括設計人員、機器人的安裝調試人員、使用和維護人員等。風險所在的壽命周期階段有:
a) 運輸、安裝
b) 試運行
c) 使用
d) 拆解、報廢。
隱患識別的思路通常有兩種,一是自上而下,即是按照圖3 從后果向隱患分析,另一種是自下而上,即是按照圖3從可能存在的隱患向后果分析。分析的方法常用的有檢查表、頭腦風暴等。
圖3 隱患分析的思路
4) 評價隱患相關的風險
評價的目的是確定風險的大小,以結合風險可接受準則,判斷哪些風險需要采取措施,哪些不需要采取措施。風險評價的要素如圖4所示:
圖4 風險評價的指標
風險評價常用的方法有風險矩陣、風險圖譜和打分法等。
5) 制定措施,消減風險
對于需要控制的機器人風險,分析人員應制定措施將風險降低到可容忍的范圍內,并且將措施轉化成安全需求,在設計或相關說明中實現。常見的措施類型有:
a)固有安全設計,對機器人本體采取的,改變設計或操作特性消除或降低風險到可接受范圍內,例如使用低于36V的人體安全電壓給機器人供電,機器人設計時選擇無毒材料等。
b)增加安全裝置,確定安全功能所需的PL等級。例如緊急停止裝置、保護性停止裝置、使能控制、超速控制裝置等,確定之后,安全裝置的設計需要滿足ISO13849或IEC62061功能安全標準的要求。下圖是AGV安全相關系統。
圖5 AGV常見的安全相關裝置
d)對用戶的信息告知。當無法通過設計消除相關風險時,可以考慮針對風險的使用限或說明,并將相關要求傳遞給用戶。即是利用文檔、信號、標志和圖形等告知客戶需注意的安全事項。
e)安全操作流程,管理規定和培訓等。當無法通過設計消除相關風險時,也可以通過設置機器人標準的安全操作流程、管理規定或者培訓,來約束使用人員和維護人員的行為,提高安全意識,以保證機器人的安全運行。
f) 風險再評估,對于以上預采取的措施,分析人員應對其效果進行再評估,以判斷相關風險是否已經被控制到可接受的范圍內,如果沒有,則應繼續采取控制措施,直至風險已被降低到可接受范圍內。
另外,要注意的是以上控制措施應按照從上往下的順序優先使用,即是只有上面的無法達到效果時,才能使用下面的措施。因為任何措施都有失效的可能,只有從根本上解決風險,才能真正的保證機器人的安全。
風險分析作為機器人設計過程中至關重要的一步,對于提高機器人的安全性具有重大的意義。只要將其作為機器人設計中不可或缺的的一部分,才能設計出真正安全的機器人,才能使企業在激烈競爭中持續生存,并發展壯大。